其實遠在孟子指出「乍見孺子將入於井」的那顆不忍之心時,便捅破了心心相印、萬物一體的窗紗。頓時,我們由對孺子的不忍之心,即能體會到曾子臨終前「啟予足啟予手」及身體髮膚,不忍毁傷的心靈,而正是這顆不忍毁傷的心靈,造就了漢服。
Category Archives: 衣冠
著色
Posted by 松雪
on 2014年01月27日
No comments
「色」即是感觸,那在我們所關注的衣服範籌裡即是問衣服有哪些被感觸到的存在?首先衣服有材料的存在,例如絲、麻、棉等,其次材料必具備色彩,如赤、橙、黃、綠,然後因為有色彩之區別而能有各個紋樣的表現。所以「色」作為實現衣形的材質,被人所感觸到的存在大致即是材料、色彩與紋樣三者,而此三者實為三層,後者因前者之存在而可能。
造形
Posted by 松雪
on 2014年01月25日
No comments
獲取了實質的遮蔽對象之後,便是要以一形式進行遮蔽。這裡所謂的形式亦有兩層具體義。首先某一實質幾何形體不僅限於一種遮蔽形式,此義的遮蔽形式表現為遮蔽者自身的幾何形體,換言之,某一實際的幾何形體可有多個不同的幾何形體達成遮蔽。以遮蔽手掌而例,針對手掌的幾何形體,用寬鬆的形式進行遮蔽,產生的或許是「連指手套」(mitten),而用緊湊的形式進行遮蔽,產生的或許則是「晚會手套」(evening gloves)。
蔽體
Posted by 松雪
on 2014年01月17日
No comments
結合《白虎通》與《說文》的訓詁,衣服的特性便是「隨身蔽體」,某一物品如果不能同時兼備這兩個特徵,就不能被稱為衣服。比如建築,它能蔽體卻不能隨身,抑或如首飾,它能隨身卻不作蔽體之用。可見「隨身蔽體」能對衣服與其它物品施以清晰的界別;因此它即是所有衣服的共同特性。
衣道
Posted by 松雪
on 2010年06月07日
No comments
北京有一家香館,館主潛心於香文化的探究與發揚,他在一番鉤稽之後,雖感嘆香文化在中國的衰落,但對於日本把它和其它各種儀式與技藝以「道」命之,亦頗具微詞。本來,焚香和點茶、插花、掛畫一同被稱為四般閑事,在我們看來是一個人生活的點綴,不過是錦上添花的角色,而在日本卻被抬舉到了「道」的地步,不知是榮是辱。